第387期【学法个案】(十四)学习,从放弃思考开始——大象点评殷敏老师学法观察记录
学法观察记录
殷敏
师:当你读“吾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”时你脑海能出现画面吗?
生(陆啸天):能
师: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吗?
生:一个池塘,旁边有一棵梅花。
师:池塘有多大?
生:感觉有教室那么大。
师:池塘在什么位置?
生:感觉在我的前面。
师:除了看到池塘梅花还看到什么?
生:还有一个人在洗砚台?
师:那你在池塘边吗?
生:我在,但感觉离池塘很远,是在池塘的对面。
师:你在细细想想还看到什么?
生:(想了好一会)感觉在洗砚台那个人前面的池水有点黑。
师:还有吗?
生:想不出来了。
师: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?
生:我感到画面很美,洁白的梅花散发着阵阵香味。
师:你还想到什么?
生:那画梅花的人真了不起,这么冷的天仍然坚持画画,他就象梅花一样美丽。
师:为什么这么说?
生:因为他不怕困难,持之以恒,写诗作画。
【大象按】项恩炜
学法观察记录 殷敏
师:当你读“吾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”时你脑海能出现画面吗?【大象按:感觉这个问题更多展现了咨询师的好奇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不相信来访者的语言,更愿意相信他的具体表现。体现在关系画面能否出现的判断上,习惯性不会直接问“能不能出现画面”,而是会问“脑袋里蹦出什么来了?”“看到什么?”……从学生有/无蹦出内容来判断,学生能否出现画面。】
生(陆啸天):能
师: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吗?
生:一个池塘,旁边有一棵梅花。
师:池塘有多大?
生:感觉有教室那么大。【大象按:学生的这个“感觉”用得好。】
师:池塘在什么位置?
生:感觉在我的前面。【大象按:再现“感觉”。】
师:除了看到池塘梅花还看到什么?
生:还有一个人在洗砚台?
师:那你在池塘边吗?【大象按:这个问题关心“有我无我”,贴着内容入手,不露痕迹。】
生:我在,但感觉离池塘很远,是在池塘的对面。
师:你再细细想想还看到什么?【大象按:一般不这么问。“细细想想”,是很难操作的一个词语。这个指令,换为“仔细看看脑海的画面”试试。但是这个问题是指向“内容”的,不是指向七个维度的格式。也需要引起警惕。】
生:(想了好一会)感觉在洗砚台那个人前面的池水有点黑。
师:还有吗?【大象按:建议换为“还有呢”。】
生:想不出来了。【大象按:学生的反应是正常的。不知道“想”是怎么回事情,听到“还有吗”时,似乎找到台阶下,赶紧逃走。】
师: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?【大象按:这个问话语言,本意指向的是来访者对画面的感受,需要协助来访者沉浸到画面中,找到感受。但是问法上,不是直接问“来,把画面看得更清楚一些,感受一下,现在一个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呢”,而是问“你看到这样的画面……”容易把孩子直接从画面感受中抽离出来,再回头思考刚才的问题,增加了孩子觉察的难度。】
生:我感到画面很美,洁白的梅花散发着阵阵香味
师:你还想到什么?【大象按:此处问的是感受,需要放弃大脑的智力,拒绝学生“思考”、是不许“想”。当学生说“感到……”后,咨询师只要跟着问“还有呢”即可。】
生:那画梅花的人真了不起,这么冷的天仍然坚持画画,他就象梅花一样美丽。【大象按:学生开始思考主题了。说了感受竟然进行分析。】
师:为什么这么说?【大象按:进入语文老师的角色,开始问逻辑关系。破坏觉察。】
生:因为他不怕困难,持之以恒,写诗作画。【大象按:学生进入语文答题的状态了。】
思考一个问题:学习,从放弃思考开始
项恩炜
读殷敏老师的记录,我满脑子荡涤的就是这句话:学习,从放弃思考开始。
学习,学科,到底是为了发展人,还是为了抑制人?在心底深处,总觉得答案是前者,但为何现实的反馈处处提醒着我们:现在的学习,现在的各门学科,实实在在没让人觉得自己被发展了,但自己被压抑的感觉倒是清清楚楚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我们认为,这与现代人的处境有关系。
现代人,一方面意识到人的独立,力量,尊严,大喊着“上帝死了”,“活在当下”,“我最重要”;另一方面,链接被切断后,深刻飘渺的孤独感,纷乱卑微的碎片感,挥之不去的不确定,无可挣脱被社会大机器碾压,被商业大潮所裹挟……至教育教学上,被汹涌而来的碎片化的“知识”所压迫,被尚未适应新知识形式的陈旧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所桎梏,最最要命的是,所有这一切人类亲手推动的世界,发展得如此之快,竟然远远快于人的成长本身,以至于返过身来压迫尚未赢得独立的人……
尚未赢得独立的人,处在未完成状态的人,要赢得独立,但尚未赢得独立却遭遇了如此汹涌复杂,戴着文明的光辉,却足以使人异化的时代。更糟糕的是,这个时代对人的影响,正逐渐往文明之前的人类幼年,往低段儿童阶段侵蚀。把人的自然性给尽早地抑制,最终导致缺少自然人性观照的知识,仅仅成了装点人类文明的负担,而决计无法起到发展人的作用。
成为学习者,恰恰是基于对此的理解,希望在学习过程,恢复知识面对自然人性的面貌,通过唤醒学习者主体自然人性的能量,最终实现一个自然人向文明人的过度,最终借助文明发展成人,又人成为“者”!
人是从神而来。无论东方的绝地天通,还是西方的伊甸园,背后都有这一指向。自然人,具有部分神性,表现出来,一方面是在开始时靠身体感官认识世界,而非靠大脑;另一方面,是在享受文明之后警醒地追求绝圣弃智。智力,思考,是源自于此,也终结于此的。
让学习者感受人的尊严,感受知识与人链接的魅力,除了对知识呈现形式的努力,最为重要的恰恰是在这两点上下力气。
学法咨询,是在前段的劳动。在这个过程,所有的努力是,把一个被“思考”知识给异化的生命,不断被唤醒起自然人性中的被过早压抑的部分。因此,恰恰是尽可能避免“想”,避免“思考”。强调热身,唤醒,过度到找感觉,随意蹦,思维导图,左右栏笔记……无不是在这个点上下力气。然后才是觉察,汇报,修正……
而基于学法理解的教法设计,恰恰也是基于人是自然的,是非理性的前提假设上展开的。从课前打通映射、锚定桥接……也是尽量让学生不需要动脑就实现“学会”。然后才进入学科体系,运用学科语言进行翻译,描述,表达……
由此,再来看以下对话与点评,或许会更有感觉:
……
师:你再细细想想还看到什么?【大象按:一般不这么问。“细细想想”,是很难操作的一个词语。这个指令,换为“仔细看看脑海的画面”试试。但是这个问题是指向“内容”的,不是指向七个维度的格式。也需要引起警惕。】
生:(想了好一会)感觉在洗砚台那个人前面的池水有点黑。
师:还有吗?【大象按:建议换为“还有呢”。】
生:想不出来了。【大象按:学生的反应是正常的。不知道“想”是怎么回事情,听到“还有吗”时,似乎找到台阶下,赶紧逃走。】
师: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?【大象按:这个问话语言,本意指向的是来访者对画面的感受,需要协助来访者沉浸到画面中,找到感受。但是问法上,不是直接问“来,把画面看得更清楚一些,感受一下,现在一个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呢”,而是问“你看到这样的画面……”容易把孩子直接从画面感受中抽离出来,再回头思考刚才的问题,增加了孩子觉察的难度。】
生:我感到画面很美,洁白的梅花散发着阵阵香味
师:你还想到什么?【大象按:此处问的是感受,需要放弃大脑的智力,拒绝学生“思考”、是不许“想”。当学生说“感到……”后,咨询师只要跟着问“还有呢”即可。】
生:那画梅花的人真了不起,这么冷的天仍然坚持画画,他就象梅花一样美丽。【大象按:学生开始思考主题了。说了感受竟然进行分析。】
师:为什么这么说?【大象按:进入语文老师的角色,开始问逻辑关系。破坏觉察。】
……
本文原创,转载或引用请注明“成为学习者”出处
喜欢我们的文章吗?你可以这样做: